首页>检索页>当前

共谋“造血”新动能 助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

发布时间:2024-04-26 作者:《中国民族教育》记者 单笑斐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增强中西部地区高校办学实力”。如何进一步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以高等教育助力中西部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发布实施了《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教育部也采取了部省合建、“银龄”计划等一系列行动,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去年6月,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工作会在兰州召开,将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工作推向新高度。下一步,如何增强“造血”功能,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再上新台阶成为党和国家新的关切。因此,今年全国两会关于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主题,代表委员建议更加强调“特色”“精准”“内生”“外向”。

建设优势学科,服务区域发展

2023年发布的《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兰州倡议”》强调,“置身国家发展大格局、支撑引领区域发展急需是中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持久兴盛的根本所在”。由此可见,要进一步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高等教育深度匹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其必由之路。

一方面,要促进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相匹配。今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的建议聚焦中西部优势学科与特色化办学。有代表建议,“要把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作为提升中西部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抓手”,要“从‘内源’上挖掘中西部高校办学优势,引导高校聚焦区域发展需求,调整办学思路方向,以‘特色化’‘差异化’办学导向提升‘内核’‘实力’”。还有代表建议,“支持地域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依据地方资源禀赋布局支持一批特色优势学科”。

另一方面,要促进高校开展富有地域特色、区域优势的科研活动。有代表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平台,重点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支持中西部高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增强办学实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代表更加明确地建议,“在西部地区高校中围绕空间材料科学、装备轻量化等优势方向加快布局和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汇聚研究队伍、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着力培养高层次人才”。

中西部高等教育需与区域发展相适应,优化学科专业,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学科和科研平台,既要挖掘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内在动力,也要摆脱“向东看齐”的办学趋同化问题,着力开辟中西部高等教育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新赛道。

培养高层次人才,增量提质并举

当前中西部地区在人才引进和留用方面的工作,基本已经做到了地区能力范围的上限,而人才自主培养的潜力还有待挖掘,并且人才自主培养更契合地区发展需要,自主培养的人才也与中西部的社会联结度更高,更易为中西部地区发展作出长期贡献。因此,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的人才自主培养水平,成为当下破解中西部人才问题的最优解。

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在中西部地区的人才自主培养问题上,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与中西部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人才的数量,二是进一步提升中西部高校学生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在第一个方面,首先有代表明确了目前中西部地区需要的人才类型,“中西部地区地方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因此,学科布局除重大的基础学科、基础研究外,仍需以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为主,人才培养以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为主”。进而,有代表提出,新时代西部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亟待进一步优化西部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要根据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各高校比较优势,增加西部高校专业学位点数量,优化专业学位点布局,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指标。此外,因为“我国博士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具有‘属地原则、中心聚集效应’特点”,所以,有委员建议要结合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和人才需求在博士点授权单位和博士点学科增设方面给予倾斜,并增加西部地区已有博士点的博士生招生指标。还有委员指出,要尽快提高高层次人才在人口中的占比,西部地区需要有特殊的方式,比如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

在提升中西部高校学生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方面,代表强调产教融合的重要性。有代表提出,应成立专门的产教融合促进机构,或者建设区域统一的产教融合促进平台,构建兼顾多元主体利益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和长效运行机制,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同时,要支持西部高校开展产教融合模式、学位标准评价改革,切实提升培养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还有代表从企业角度提出建议,支持企业和高校举办产业研究院、产业学院等,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创新产教融合机制体制,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就当前的中西部人才发展现状而言,做好人才自主培养是突破瓶颈的关键。因此,高等教育必须精准“增量”和“提质”,为中西部形成内生发展力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提升开放水平,把握发展机遇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将“坚定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列为今年教育重点工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中西部特别是民族地区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为中西部高等教育开放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尽快提升中西部特别是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也提出了建议。

需要提升国门大学的办学质量。作为边境地区特殊的教育对外开放主体,国门大学使命特殊,责任重大。有委员提出,要实施“国门学校”质量提升行动计划,聚焦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保障重点战略方向,制定扶持国门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倾斜性优惠政策,加快探索九省区国门大学“区域性国际化”特色发展路径。同时,要把开放合作作为国门大学改革发展的优先要素和内生动力。

需要培养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代表委员提出,建议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专门的西部扶持计划,针对西部省份博士生进行甄选资助。同时,鼓励西部地区高校与国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博士生联合培养计划。通过多领域共同施策,满足当前形势下发展的人才多元化需求。

当前,推进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对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西部地区要善于变压力为动力,开辟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新路径。

综观全国两会,可以看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深刻关切,也是人民的殷切期望。新的一年,中西部高等教育将会精准发力,积极主动向自我“造血”转变,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稳定、民族团结进步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4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